分组、
网络专有名词。大多数计算机网络都不能连续地传送任意长的数据,所以实际上网络系统把数据分割成小块,然后逐块地发送,这种小块就称作分组(packet)。也有些书籍把分组定义为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分组延时、丢失、
端系统通过接入网将分组传输到路由器,分组在路由器缓冲区的分组队列中。由于分组到达链路的速率超过了链路输出的能力,所以导致了由各个端系统传输到路由器之后被有序安排在了路由器缓冲区队列中,当分组排队到队头时才能被路由器转发出去。由于分组的排队等待需要时间,就导致了分组延时的形成;而路由器缓冲区本身容量也有一定限度,缓冲区满后,其他希望加入到分组队列的分组就会被自动丢弃,形成丢包。
四种分组延时、
- 1)节点处理延时:处理延迟是指在分组到达接收端后,接收端对其进行处理的时间。这种延迟可能因为接收端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分组大小、带宽利用率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 2)排队延时:排队时延是指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的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
- 3)传播延迟:传播延迟是指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时间。这种延迟是由于信号在光纤、电缆、卫星等传输媒介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
- 4)串行化延迟:串行化延迟是指在分组从发送端出发前,必须对其进行序列化,以便传输。这种延迟可能会因分组大小、序列化处理速度等因素发生变化。
分组丢失、
- 网络拥塞:当网络中的分组数量过多,带宽不足以容纳所有分组时,网络就会发生拥塞,这时可能会有分组被丢弃。
- 网络错误:网络错误,如线路故障、硬件故障等可能导致分组丢失。
- 路由器缓冲区限制:路由器缓冲区可能较小,在缓冲区满时不能够接收分组,将会导致分组丢弃。当分组到达一个满的路由器等待队列时,该分组将会丢失,丢失的分组可能会被前一个节点或源端系统重传,或根本不重传。
- 超时:当分组在传输过程中超过了指定的时间限制,它可能会被视为无效,从而被丢弃。
- 硬件或软件错误:硬件或软件错误,如程序崩溃、硬件故障等可能导致分组丢失。
吞吐量、
吞吐量:在源端和目标端之间传输的速率(数据量/单位时间)。网络吞吐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它表示网络传输效率的大小。
网络吞吐量的计算公式如下:吞吐量 = 传输的数据量 / 传输时间
其中,传输的数据量单位为字节(Byte),传输时间单位为秒(s)。计算出来的吞吐量通常以位每秒(bps)或字节每秒(Bps)表示。
例如,如果在1秒内传输了1000字节的数据,那么吞吐量为1000 Bps。
请注意,吞吐量是一个理论值,实际的网络性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如网络拥塞、错误、延迟等而与理论值有所差异。
瞬间吞吐量:在一个时间点的速率
平均吞吐量:在一个长时间内平均值
瓶颈链路:端到端路径上,限制端到端吞吐的链路
端到端的平均吞吐量应该是两个端之间所有通信链路中吞吐量最小的那个决定的,遵循“木桶效应”。
实际上在日常网络使用中,几乎可以看做是在一个瞬间所有接入网络核心的端系统共用整个通信链路的带宽,端到端的吞吐瓶颈一般是端系统接入到最近的路由器那一段独享的接入链路。
Comments NOTHING